这句话是前几天看《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的时候看到的,略有感触,便记了下来。
刚刚百度了一下,百度知道中有人这样回复:
-------分界线-------
“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成事者不谋于众”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是谋事的另一种情况。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
首先,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
第二是人多口杂,也会出现走漏风声、葬送机会的坏事。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的情景。当时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的大臣都不太支持。商鞅就对孝公讲一番道理:“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和他们共同享乐。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能使国家强盛,旧的章法便可换一换。”
当时有个叫甘龙的大臣立即反对,他说:“一点也不对,旧法度官吏熟悉,民众习惯,大家一起正好相安无事。”
商鞅回答说:“平庸的人安于现状,平常的读书人局限于自己的见闻,这两种人只能守着现在的摊子,实在不值得跟他们谈现实和他们知识之外的事。有智慧的人可以为国家制订新的法规,平庸的人只能看守现存的局面;贤明的人能更改制度,无能的人只能拘泥于现状。”
商鞅这一套见解可能太狂了点,但确实是既深刻又合实际,说出了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的道理,又合实际,所以他在秦国的变法就成功了。
一般来说,胸怀大志的人由于人生目的和知识见解与普通人有很大距离,有些事他不与普通人商量,应当说是正常的。正因为这样,社会才会进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起义前当长工时说:“伙计们,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陈胜说的是实话,表明他不甘做奴隶,要做一番大事业!
长工伙伴讥笑他,他叹道:“唉!小燕雀哪里晓得鸿鹄远走高飞的志向呢!”陈胜这里表现的就是一种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的情绪,因为他和他的长工伙伴在这一点上谈不到一起,只有各走各的道。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对于当事人来说,虽然未与人商议,在他本人却必是深思熟虑的。另外,他必须确实具有成大事的才干和能力,他胸中之谋还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道理。如果仅仅是自以为了不起,不知天高地厚,那只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分界线-------
要我说,还有一条,便是众人之志在于平庸,而个人之志在于危高,所以经常的,众志之想法和个人想法是不同的,而且个人想法带有很大的个人色彩,而不是众人色彩。当然这么一句话,我们也很少有地方实践。实践了,也经常的会有出错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普通人犯错或犯罪的了!这就是风险!
我的大事,就是脑袋发热买房子,老婆无法给出一点这样的事的意见,只能我自己做主拿下!所以剩下现在的我吃苦受累。当然这也只是暂时的,很快这样的日子便会结束!
今天初六了,祝大家归来的旅途一切顺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