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头条热榜
Guide
名人榜
Ranklist
酷站榜
侵权投诉
加入赚钱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发贴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好友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动态
日志
相册
留言板
广播
群组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网事天下
›
健康
›
浸出的食用油不安全吗?
0
1
收藏
分享
返回列表
浸出的食用油不安全吗?
[ 复制链接 ]
冰无心
·
2012-10-16 08:19:41
流言:
某品牌食用油是化学浸出法制取!这种工艺的优点是出油率高,企业能降低成本,缺点是产生两种物质:铅汞残留和反式脂肪酸!这两种物质是强烈致癌物质。浸出溶剂正己烷是神经毒素,接触极其微量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真相:
我国国标对在食用油中正己烷之类的溶剂残留的标准是不得检出,浸出油厂用的正己烷都必须是食品级的,食品级的正己烷经过重金属脱除处理,铅、砷等有害金属残留都低于10ppb(亿分之一),这么低的残留不会对生产的油有危害。脱除溶剂的最高温度只有110℃,远远达不到反式脂肪酸生成的温度。实际上,精炼一级油是无法通过检测手段来检验最初的制取工艺的。无论是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生产出来的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食用油的制取工艺主要有两种:压榨和浸出。压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自古以来人类就用这个方法来获取油脂。但压榨后的油饼的残油率大约在7~9%,饼中剩余的油脂因为比较分散地分布在油料细胞间,很难用压榨法提取出来。
保存到相册
从左到右分别是:大豆、经过膨化处理还未浸出的大豆料胚、豆粕
浸出法是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有机溶剂——一般情况下是正己烷,和油料胚片在名叫浸出器的设备内接触,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加热汽提的方法,脱除油脂中溶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油料残渣中的残油降低至1%率以内。以大豆为例,浸出法比压榨法的出油率要高50%。对现代食品工业来说,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
和压榨法相比,浸出法的出油率大大提高,生产条件好,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可以为人们提供低价的食用油,浸出油的安全性又是如何呢?
很多人知道正己烷是现代石油化工的产品,本能的觉得浸出油是“用汽油泡出来的”,进而联想到吃浸出油就是吃汽油,不安全、不健康、有毒等等想法就浮上来了。有些人即使知道浸出后续有脱除溶剂的工艺,但是仍然很担心正己烷能否脱除干净,残留的正己烷是否对人体有害。
正己烷是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69.74℃,易于挥发,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人体出现头痛、乏力、四肢麻木、呕吐等症状。流言正是利用正己烷的这种性质,来证明浸出油的不安全。
工业生产中,油料中的油脂被正己烷萃取出来形成的混合液叫做“混合油”。我们利用正己烷的沸点低的特性,将混合油和油料残渣分离后,通过几次加热汽提(最后一步加热至110℃左右),将正己烷去除,得到的粗油,叫做浸出毛油。挥发掉的正己烷经过冷却后回收,循环利用。正己烷因沸点低极易挥发,所以经此一役,混合油中的正己烷绝大部分被带走,溶剂残留能降低至100ppm(万分之一)左右。100ppm看起来也是个蛮大的数字,是不是还不安全呢?且慢,这个毛油并不是我们直接食用的油。对大部分油料来说,不管是压榨还是浸出,得到的毛油因为含有磷脂、游离脂肪酸、农药残留等,不能直接食用,都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和蒸馏脱臭等精炼工序后,才能得到可供我们食用的油。
最后得到的精炼一级油,我国国标对正己烷之类的溶剂残留的标准是不得检出。
流言里还说“浸出油因为用了正己烷,这种石油化工产品有重金属铅汞等残留,这些重金属在加工过程中都进入了油里;另外在脱除溶剂的过程中需要高温,将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这些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实际情况是,正己烷分为工业级和食品级。 浸出油厂用的正己烷都必须是食品级的。食品级的正己烷经过重金属脱除处理,铅、砷等有害金属残留都低于10ppb(亿分之一),这么低的残留不会对生产的油有危害。另外,油在高温下确实会生成部分反式脂肪酸,不过温度要超过220℃这种反应才会发生,而脱除溶剂的最高温度只有110℃,远远达不到反式脂肪酸生成的温度,如果消费者在家做煎炒炸的烹饪,倒是很容易让油温超过220℃。
浸出法制油的历史与现状
浸出法制油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20世纪初已经成规模地在制油工业中得到应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成熟,浸出法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主流的制油工艺。比如在1957~1958年,美国收获的大豆油料中,有93.2%都是采用浸出法制油。我国在1949年之前,只有一些零星的外资浸出油厂分布在沿海地区。1955年,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家浸出油厂在吉林投产,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浸出法制油的历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2005年,浸出油的产量是油脂总产量的80%,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已超过90%
现代油脂加工厂中,对于一些低含油的油料,比如大豆,采用的是直接浸出工艺;对于一些高含油的油料,比如菜籽、花生,则采用先压榨后浸出的工艺。纯粹的压榨法制油目前仅保留在某些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加工中,如橄榄油、芝麻油等。
土法榨油更好吗?
现在有很多城市人推崇农村里的土榨油:在一个农贸市场的角落里,菜籽炒熟之后进入榨油机,香味浓郁的油就出来了。很多人认为这种油天然营养、无污染、无添加剂,是绿色健康安全的食品。我们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这种油真的更好吗?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种榨出来的毛油里面都有什么成分。经过精炼后的油脂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而粗榨出的毛油里除了甘油三酯,还有一些其它的组分:游离脂肪酸、磷脂、油料渣末,以及在种植、收获、晾晒、储藏等各环节可能带入的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
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的存在,首先使得油脂不稳定易于氧化,缩短了保质期;另外这二者的存在还使油脂在加热时容易冒烟。油脂加热至持续发烟的温度,称之为烟点。一般情况下,大豆毛油或菜籽毛油加热至150℃就开始大量冒烟,而精炼油的烟点能提高至210℃以上。油脂加热后的烟里含有丙烯醛,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物质,能够损害呼吸系统和眼睛。考虑到中国人烹饪的时候普遍喜欢把油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那这种油对健康的危害就更明显了。
至于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这些更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物质,需要脱除。精炼工段中,通过吸附、蒸馏等过程,可将这些危害物质降至安全范围。
由此可见,食用油是否安全,不在于前段制取是否是压榨还是浸出工艺,主要是由后续的精炼工艺决定的。天然健康的土榨油在没有精炼之前,也不一定是安全的。我国的国标对于食用油的外包装必须标明制取工艺,是为了给消费者以知情权,并不意味着两种制取工艺在食品安全上有差异。
实际上,精炼一级油是无法通过检测手段来检验最初的制取工艺的。
结论:谣言粉碎。
无论是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生产出来的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参考资料:
《贝雷:油脂化学与工艺学》第五版第四卷,(美)Hui.Y.H 主编
《中国油脂》2005年第十期,《突飞猛进的中国油脂工业》,王瑞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 1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冰无心
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不留沙发
回复
·
2012-10-16 08:21:04
冰无心
+关注
查看更多
点击回到头条首页
首页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