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头条热榜
Guide
名人榜
Ranklist
酷站榜
侵权投诉
加入赚钱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发贴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好友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动态
日志
相册
留言板
广播
群组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网事天下
›
健康
›
罗大伦:杂谈《孟子 梁惠王 上》三续:孟子的养生之道 ...
0
0
收藏
分享
返回列表
罗大伦:杂谈《孟子 梁惠王 上》三续:孟子的养生之道
[ 复制链接 ]
冰无心
·
2011-12-29 11:52:40
话说上一讲,讲到梁惠王向孟子倾诉自己的苦恼,于是孟子对梁惠王谈论了天人合一的道理,结果最后却告诉梁惠王,这只是王道的初级阶段。梁惠王估计差点晕过去——差得太远了,就此,孟子接着教育梁惠王。这还是《孟子》里面《梁惠王三》的内容。
面对着梁惠王既沮丧又有点小期望的目光,孟子接着教育他:“要努力啊,老梁,你要记住,老百姓家里五亩田的宅地,如果在房前屋后种上桑树,会怎么样?告诉你,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暖暖呼呼的丝棉袄了!如果让这些老百姓按时饲养鸡、猪和狗一类家畜,那又会怎么样?答案是:那么七十岁的人就有香喷喷的肉吃了!”
闻此梁惠王本能地咽了口唾液。
孟子接着说:“我们接着再设想一下,如果让老百姓种一百亩的田地,您别打扰他们种田的农时,结果又会怎样?这样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另外,如果我们搞好学校教育,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怕磨破嘴皮子、不怕他们耳朵生茧子地反复向年轻人讲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这又会怎样?告诉你,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辛劳地工作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听得亦是神往,眯起了眼睛。
孟子接着教育:“你想啊,如果您的地盘里的老人,七十岁的老人都穿上特暖呵的丝棉袄,火锅里面都涮着肉,特幸福地唱着歌,到了这个份儿上,却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您觉着这事儿它可能吗?”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听罢,也幸福地笑了,仿佛此情此景就在眼前,他不知道,再过三又二分之一秒,孟子将对他进行一番毫不留情的痛斥,就在这番训斥来临之前,趁着这有个短短的时间空隙,我们暂时放下即将倒霉的老梁,先把孟子前面讲的话再理解一遍吧。
一般注家讲的意思,我都给写在前面了,就是孟子告诉梁惠王要种地,种桑树,养猪,办学,等等,那么这里面难道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有的,孟老先生的话都是有含义的,古人讲话言简意赅,必须仔细体会,这些内容体会好了,对我们大有益处。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孟子讲的这番内容,什么种地养猪的,和前面讲过的内容,那些什么捕鱼、伐木材的,这两部分内容不重复吗?为什么他要讲两大段这么重复的内容呢?
这个问题基本没人关注过,我给大家剥开了讲。
孟老先生讲的这两部分,还真不是一个内容。
上一讲我们讲过的,孟子告诉梁惠王,要让百姓按节令种地,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去捕鱼,要按照季节去山里砍树等,孟子认为,这是王道的初级阶段。这部分内容,和今天讲的只有一部分是重复的,就是按照节令种地,其他的内容,截然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原来,前面讲的什么捕鱼砍树的,都是外在的,对自然环境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索取的,保持最低的生活状态的。这种状态是这样的,饿了,到河里去抓两条鱼,冷了,去山里砍点柴火烧烧,这种情况是被动的,要靠大自然吃饭,只要我们尊重大自然,有个天人合一的观念,对大自然开发要节制,不要透支,这样,我们保持一个初级的生活状态没有问题,所以孟子说这是王道之始。
而今天讲的这段,什么种桑树,养猪养狗等,这与前面讲的则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这讲的是内在的,讲的是我们自己要主动建立的生活系统,讲的是通过建立自给自足的系统,建立一个精细的内在系统,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稳定。
这里面,孟子讲“五亩之宅”,可以种桑树,这个五亩之宅,古代解释的比较多,大致讲的是古人分配田地那是有规矩的,一般是一个农夫,要分配给田地一百亩,然后再分配给公田十亩,然后再分配给两亩半的地,这两亩半用来在田边盖房子,为的是照顾农田方便,在干活的季节,比如春夏这个季节,就在这里住,然后再分配两亩半的地在城池里盖房子,为的是冬天的时候住。这两个两亩半的房子,加在一起,就是“五亩之宅”,这在古代文献里面记载的比较多,所以当时孟子一讲,梁惠王是明白的,今天我们要反复解释了。要按照这个标准,春秋时期搞的是公租房制度,或者相当于现在农民的“宅基地”,总之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是基本解决了的,而且还比较滋润,后来到了战国,给搞乱了,所以梁惠王一定会汗颜。
孟子说这样的房子,周围种上桑树,基本年龄大的老百姓就可以穿上好衣服了。
大家看,这就是自给自足的系统了,但是这个系统是非常节制的,只在五亩的住宅旁种桑树,解决穿衣的问题。
然后孟子告诉梁惠王,养些“鸡豚狗彘之畜”,同时要“无失其时”,这个“时”,指的是繁殖生长的节律,豚是猪,但是是小猪,中医里面有种病,叫“奔豚”,东汉时的《伤寒杂病论》就论述过这种问题,它指的是有种症状,就是患者觉得有股气,从腹中而起,向上奔涌,直冲咽喉,像是一个小猪在跑一样,这里用的就是这个“豚”字,说的是一股气,没有用别的字,这一般是水湿之邪较重,阴气上冲而导致的,一般用温阳通脉镇逆的方法来调理。而彘也是猪,指的是大猪,所以豚和彘不一样。孟子这么讲,意思是牲畜要保证他们长大,按照规律养殖,这样老百姓就能够有肉吃了,这个与河里面捞的鱼不一样,河一旦干旱,鱼就少了,可是饲养的家畜,这个是有保证的肉食。
所以大家看到了,孟子前面讲的是外在的生活环境,后面讲的是内在的,自我供给系统,在孟子看来,内在的更加难搞,更复杂,这是高一级的操作,这个搞好了,生活会很稳定。
这是一种古人的系统观,外在的东西很重要,但是,内在的更加重要,我们调整好内在的,就可以更加好地调整我们的生活。
这个道理很深,如果不懂这个,我们会很痛苦,比如,很多人不想怎么调整自己,这个调整是有技巧的,是要学习的,可是大家觉得这个不重要,不需要学习。他们认为外在的环境才重要,所以,一但遇到环境不好,就很悲摧,比如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整天抱怨:就业很难,大环境不好等等,我观察这种情况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大家都说越来越难,可是,我与企业的管理者交流后却发现,大家都向我反应,现在招人特别难,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毕业生。
比如,我看到一个硕士毕业生到一个企业,领导让这学生送一个文件去主管部门,这学生认为自己硕士毕业,居然让自己送信,于是就当着领导的面把文件往桌子上摔,然后摔门而去,如此种种,最后单位终于无法忍受,辞退了这个硕士毕业生。
有的领导向我抱怨,招收了相关专业的学生,本以为可以培养,可是来了要求提了很多,工资待遇什么的,结果一看工作,这位什么都不会,难道大学时光都用来谈恋爱了不成?怎么连最基本的都不会?结局是领导很苦闷。
这是两三年前的事儿了,这样下来,这两年基本很少有人向我抱怨了,我一问才知道,这些公司人力资源的都有经验了:绝对不招应届毕业的,这是心照不宣的原则,谁招谁吃不了兜着走。敢情人家不招了。
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部门的悲剧,我们教的到底是学生们在工作中需要的吗?或者我们教完了学生会应用吗?都是问题。但是客观地说,这种情况学生们的心态不正确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没有修炼自己的意图。
我只是拿这个举例子,这样的事儿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要学习古人的智慧,是先把自己的内在调整好,结果发现,周围的环境就随之改变,由严酷变为和煦,为什么?因为您自己改变了。
那天看乔布斯传记,这位老乔说:“我根本就不重视市场调研,没有用,关键是要做好你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市场就会跟着你走的”。老乔这个东西是跟日本人学的,他的师傅是日本的僧人,练禅修的内容之一就是这个修心,所以他明白这个意思,就是做好自己,然后你会发现外界原来风霜雪雨的环境,居然变为春光明媚。
同样是学中医,很多中医学子整天抱怨工作不好找,没有出路,于是不认真学,有朋友向我反应,一个中医院校的毕业班,毕业后做中医的,只有几个人了,其余的改行了,卖药了,干什么的都有。我当时学习时是不管这个,就是在家里自己学,买了五书架的中医书,闷在家里天天看,十来年不出去旅游,上厕所都看,散步时兜里没有本书觉得少了什么。然后出来四顾,原来中医前途好得很,无数的单位需要你,倒是我自己拒绝了人家,我觉得中医有无数的工作可以做,有无数的工作需要做,简直做不完,怎么会没有工作?我周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读博士的时候刻苦读书,我在博士三年里面,没有一个同学说我们晚上出去喝酒,三年没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毕业了才喝了几顿酒。大家见面问的话都是:“最近治什么患者了?有什么经验心得?”、“最近看什么书了?有什么心得?”在食堂吃饭时谈论的都是治病的经验,所以这些同学修炼好了自己,等到毕业了,很快就都患者如云了,各门诊都争着聘请出诊,哪有闲着的?
所以,你内在的东西有多少,决定了周围的环境的氛围。
可是,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很苦闷,总觉得上天不公,社会欠了自己的,一肚子的冤枉,还无处发泄,这种人情绪会好吗?不会,这种人最后身体的健康一定会出问题,您再想想,这种情况吃药管事儿吗?我觉得不大管事儿,因为情绪无法改善,所以身体总是会问题多多。
我遇到的很多身体不好的朋友,其实这些情绪因素导致的疾病居多,很多人都是因为周遭环境不好,导致郁闷而病,对于这种情况,其实古人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主次,走出困局。
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羡鱼”羡急了,就会情绪不佳,难免陷入“羡慕、嫉妒、恨”的思维轨迹,这样最终一定导致疾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这样恨到死也还是没有鱼,不如修炼自己,织好了鱼网,何愁无鱼?
所以,这是古人的内外观,古人告诉我们内在更重要,这些内容,像孟子这样的思想大师人家心里都是明了的,所以人家讲的话里,处处有所体现,所以,如果不把孟子的话放在这样一些系统里面,您确实还真不容易了解这位高人讲的到底是什么,我随手看了基本注解《孟子》的书,基本都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思想解释得不足。
综上所述,孟子这两段农业生产的话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对外,要节制,尽量少索取;对内,要有条理地丰富,修炼内在。
我们接着往下讲,人家孟子先讲了外在的内容,这是治国的初级阶段,然后讲了调整内在的系统,这是稍微高级的阶段,那么,大家不禁要问:“难道,有好衣服穿了,可是在火锅里面涮肉了,有鱼吃,有肉吃,这样国家就能治理好了?”
还真不是,这只是温饱而已,如果把这个做为目标,会出大问题的。孟子这些篇都是有连续性的,人家上来就说了,要先仁义,然后才是利益。所以,孟子在这里也强调了,温饱之上,必须讲的是道德。
所以,孟子在讲了“天人合一”、讲了内在系统之后,人家最后落的重点,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要对老百姓的道德思想进行引领教育,让他们明白孝悌的道理,“申”是什么意思?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就是“申”了,这样,老人就不会在路上劳累地为生活奔波了。这样,老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自然国家就强盛了。
这里面,关键是这个“寒”字,一般都认为是寒冷的意思,可是这不对应,比如“衣帛食肉”和种桑树养猪狗鸡对应,“不饥”与种粮对应,这个“不寒”怎么与孝悌的教育对应呢?
所以,这个“寒”字,我认为是“凄凉”的意思为妥。“黎民不饥不寒”的意思是老百姓能吃饱,又有幸福感的意思。
这是孟子特别重视的,也是儒家特别重视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子的思想是先让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同时要解决思想精神领域的修养问题。
以前我们不大懂这个事儿,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没有做好的严重后果,我们仔细想想,从小到大,有什么途径受到这些德育的内容的教育,我估计只有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要正直、善良、勇敢、团结、积极、向上,等上了幼儿园,开始开发智力了,就不大管这事儿了,上了小学,开始分数第一了,上了中学,要为高考做准备,上了大学,突然遇到了大撒把,没人管了,走上社会,更没有跟您讲了,基本都是要您做到最快、最高、最好、最赚钱、最高职位等等。最后培养得大家一听道德,都躲着走,觉得特傻——谁学谁吃亏。
这样的结果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兜里有钱了,可是我们还是感觉不幸福,我们周遭的一切充满威胁,大家在互相害,食物里面什么都敢摻,我们基本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了,连管理者都很困惑,卫生部到现在还没有研究出如何识别地沟油,正向社会征集方法呢。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用蒙牛这个企业做反面例子,这个企业还真配合,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提供新的事例,这两天又被查出含强致癌物,估计他们没懂这个道理,还会持续地配合下去。
好在,政府高瞻远瞩,发现这个问题了,于是现在开始强调道德思想的建设,国家开了大会,提出要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这是好事。
所以,孟子讲的是非常深刻的,在让老百姓富裕的同时,必须同时要对其精神道德进行提升,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则会“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生于公元前三百多年,到现在两千多年了,两千年,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时间漫长,但是,他的话还是那么有益,而且,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迷失的时候,再看看他的话,会发现更加有益。
这样,我们总结一下,孟老先生前面告诉我们的内容,就是第一,对外要有节制地索取;第二,对内,要有调理地丰富,修炼内在;第三:提高精神修养。这既是孟老先生讲给梁惠王的治国三部曲,也是教给我们的人生修炼三部曲,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我们的人生会幸福很多,会对社会有用很多,会丰盛很多。
后面,因为梁惠王做得实在不好,打了不及格的分数,被孟老先生毫不留情地痛斥,惨不忍睹,这个我们下一次再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冰无心
+关注
查看更多
点击回到头条首页
首页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