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就救助希腊达成协议,可以预见欧盟是不可能让欧元区随便坍塌的,虽然希腊那边抗议不断,但限于自身问题一堆,如果不接受苛刻条件的救助,那恐怕会死得更惨,特别是若退出欧元区的情况下情况将会比现在糟糕得多。当然,要想得到救助,就必须出让国家权力给核心国家如德国和法国主导的欧盟。而且,这也是欧盟整体的利益,多米诺骨牌一旦到了一个那就是一串。中国胡温等领导人开始表态对欧盟的帮助,中欧这次峰会也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写进了文件。可以这么说,中欧在更紧密合作的条件上开始接近了。而中国的要价,不但没有比以前降低,反而抬高了。以前,承认市场经济地位还可以作为欧盟要价的一个条件,而现在却成了双方合作的门槛。而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救助欧盟的问题,只存在欧盟是否愿意和中国合作一起发展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去年10月写新书《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时正好是讨论这个议题最热烈的时候,当时笔者就借机将内容写进了新书中,相关的文章在博文中当时也发过。如今事情的发展,都在当时我们的预期当中。 当前世界股市,在各国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大背景下已经再次进入新高阶段。A股政策面现在基本没问题了,政策是主张做多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笔者在《货币战争: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中谈股市的章节,说中国股市每一轮的多头市场的必然条件必然是政策做多。其实,这一点世界股市也是如此,美股也是受美联储明显控制的。而当前中国股市的政策面,虽然没有达到长期坚决的做多,但至少阶段性做多已经很明确。如此,在政策面构成了一个多头市场的最重要支撑因素。
在技术面,大盘虽然没有高歌猛进,但小步前行、新高不断已经说明多头整体掌控市场节奏。而从现在节奏上看,大盘并没有形成高位盘整越来越弱的态势,反而是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明确的大的消息面利好刺激,市场短线就会爆发。所以,近期政策面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最重要元素。而市场近期在半年线位置应还有拉锯,但只要不出现连续高位大幅震荡或高位盘整走弱的态势,这种拉锯式盘升格局就会得以维持。若股指在2400点附近经过盘整把这里的浮筹给消灭掉,短线就可能出现一次小爆发。当然,无论如何,在确立大级别反弹前,一个较大级别调整是应该会有的,这种调整时间一般会持续一两周。这个时间发生在3月份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大盘如果出现快速拉升反而是投资者短线应注意的。
操作策略不变,依然是轻大盘,重个股,以个股技术面为主进行短线操作。板块上注意资源股、金融股、新经济、区域经济。
新书《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第六章《美国如何通过“次贷”向世界转嫁危机》精彩段落分享:
(一)中国式救市:
最初,中国对次贷危机并未作出特别反应。 2007年,次贷风暴已经爆发,由于还未真正影响到中国经济,同时中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所以,中国2007年相关政策仍然都是“踩刹车式”的收紧。货币政策大幅收紧,一直持续到2008年下半年。2008年下半年,中国实体经济因为外贸订单与投资大幅减少,有快速下滑趋势,政策这才开始转向。直到雷曼兄弟倒闭,原来仅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开始出“重拳”救市。
虽然,中国“重拳”救市一直倍受争议,但就综合效果以及演化到2011年8月的情形来看,总体上仍然是在正确的时间节点上做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与欧美发达国家只是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救助金融机构不同,中国救市是围绕救助实体经济展开。
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由于金融衍生品相对不够发达,中国金融机构根本不存在诸如欧美金融机构那样的危机。中国主要以投资和制造拉动经济,要想保经济发展、保就业和民生,就必须让工厂里的机器转动起来;而让工厂机器转动起来,就必须加大投资。
于是,我们看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变成极其宽松。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还有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2008年4季度,救市展开,中国经济2009年2季度开始强势反弹。2009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重新回到较为正常的水平。
对中国来说,“重拳”救市,没有让整个中国经济短期内陷入窒息,使经济循环重新进入正常轨道,就是最理想的效果。中国的救市对世界影响也非常巨大,中国巨大的产能,首先让如澳大利亚、巴西、东盟、印度、非洲和拉美等国家的经济回稳,同时保证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在这一点上,相比发达国家的救市,中国的救市对世界来说来得更实惠。
2008年救市后,相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复苏迟缓、以及巴西、印度、越南等国家经济复苏的忽冷忽热,中国经济相对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论在话语权还是在争取自己的国际利益上,都有较大程度提升。
但在政策的调整上,个人认为有三点值得商榷:
1、对房地产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房地产行业的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加上政策并未对炒房进行遏制,直接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失控。相比2008年危机前,房价整体涨幅近一倍。到2010年4月,房价已经高到随时可能引爆社会矛盾的地步。以致,中国不得不在2010年4月出台“最严厉”调控政策。
房地产市场积聚的资金,是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中国当局如果无法稳妥解决高房价问题,下一轮危机一旦爆发,估计中国就没那么幸运,甚至危机可能就发生在中国。
好在,当局很快调整宏观政策,推出5年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使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下降。2010年以来,银行也大幅增加了资本金。如此,中国可逐渐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住房也就逐渐回归到其居住功能而非炒作。
2、对股市的过度抑制。相比对房市的宽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股市的过度抑制。与楼市高房价带来的民生问题以及对宏观经济的风险相比,股市温和上涨,既能吸纳流动性,又能提高市场融资能力,同时还能因为投资者财富增长而加速经济结构转型。
但是,相比IPO和再融资的整体融资规模,对股市在政策上的支持却是少得可怜,这直接导致市场信心丧失以及供求失衡。相比欧美市场最近两年的风风火火,A股却跌掉差不多三成。
3、人民币升值过速。人民币升值,显然会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为什么不考虑促使企业将升值这部分成本转到工人的收入?这样,可以促进我国的消费,从而加速调整经济结构。人民币升值最大的坏处之一,就是境外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虽然,这种贬值暂时只限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但央行要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就必须将这部分浮亏平衡掉,而平衡的对象只能在国内,这就直接带来通胀压力。
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会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上导致人为虚增购买力,在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根本没有定价权的背景下,虚增购买力会成为华尔街的炒作概念,从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最后,人民币过快升值,还会引起热钱的流入,美国、日本、欧洲那些几乎没有成本或成本很低的热钱会加速流入中国境内,直接给我国带来通胀压力。
|